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战略研究总报告(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工程院设立《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王基铭院士担任项目组长。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作为主要承担单位之一,负责总报告及炼油分报告研究工作。本项目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急迫的现实意义。
    2016年1月项目全面启动。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从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出发,研究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深入实地开展大规模的炼油和煤化工产业重点企业及聚集区域调研。综合考虑资源能源、市场供需、安全环保等因素,对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剖析重大问题,确立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项目首先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即:针对未来(至2030年)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出科学判断、战略方案和政策建议,促进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炼油和煤化工产业,提升国家竞争优势。
    分析确定科学适用的理论,是项目研究的基石。在研究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项目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都追求发展中的协调性和持续性,突出区域内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强调环境对经济的约束。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将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纳入发展内涵中,强调各要素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赢。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创新理论探讨采用更有效的生产工艺、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等,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理论聚焦企业关联性和空间集聚性对产业发展壮大的推动作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前提,分析产业竞争优势的要素构成,强调外部环境对竞争优势获得的重要性和市场的作用。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作为本项目研究的主导理论,坚持环境保护底线思维和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原则。
    研究政策演进与趋势,是把握政策方向、明确产业环境的前提,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走过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化过程,区域协调政策逐步趋向成熟。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宏观政策更加强调区域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安全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七大战略,强调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经济的稳定、均衡和可持续增长。
    把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坚持市场导向、实现炼油和煤化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煤炭消费国,随着经济降速换挡和能源效率提高,未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将逐步放缓。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将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将上升。据预测,2025年至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到7亿吨左右的峰值,未来消费柴汽比将持续下降,石油消费结构将由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原料型转变。天然气、生物燃料和煤制油等替代燃料对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影响成品油需求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锂电池技术能否取得突破是其发展的关键。
    研究中国炼油产业发展现状与布局,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炼油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产能持续增长的同时,炼油产业技术进步、运行优化、结构调整、油品质量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产能过剩、整体竞争力不强、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和行业特点,研究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布局。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工业示范过程中,还存在完善工艺技术、加强产业监管、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以及水资源约束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与挑战。
    聚焦主要约束条件,研究中国炼油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及安全环保态势。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是炼油产业发展的基础,安全环保为产业持续稳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深入分析了原油资源的国内外生产格局、运输通道的保障与变化、安全与环保现状等,提出安全环保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水资源刚性约束等因素,研究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资源保障及安全环保状态。阐述现代煤化工聚集区域的煤炭资源、水资源情况,分析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安全环保和技术进展,提出在安全、环保方面存在的主要约束。
    基于权威数据和实地调研,对两大产业主要聚集区域,进行省级综合定量分析。采用功效函数模型,针对我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聚集区域,选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西部能源金三角及新疆等五大区域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广东、上海、北京、天津属于“协调”发展状态;陕西、广西、辽宁、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山西、海南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新疆、甘肃、宁夏由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评价结果接近“不协调”发展状态。
    着眼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立足产业实际和企业调研,定量分析评价,形成客观判断。综合考虑资源能源、市场供需、地区环境等因素,选用定量评价方法,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对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合理布局综合水平、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区域环境承载力、安全风险、可持续发展等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①炼油产业。惠州、广州、青岛、宁波、湛江、茂名、大连和舟山等城市,炼油布局合理程度相对较高;上海、宁波/舟山、南京、茂名/湛江等地区,炼油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炼油产业重点聚集地区中,天津、济南、东营、淄博、连云港、兰州环境承载力超载较为严重;我国现有炼厂整体安全水平与国外大型炼化企业相比,在风险评价、风险监视和测量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2013-2015年炼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逐年向好,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②煤化工产业。鄂尔多斯和榆林,现代煤化工布局合理程度较高;鄂尔多斯、榆林、宁东等现代煤化工产业聚集区集群优势较好;现代煤化工产业重点聚集地区中,鄂尔多斯、榆林、银川、昌吉环境承载力轻微超载,长治超载较为严重;现代煤化工企业存在安全风险,重大危险源及煤气化工艺的危险等级较高。根据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西部能源“金三角”和新疆地区适宜作为聚集区发展现代煤化工;山西和贵州发展现代煤化工存在较大制约。
    借鉴国外经验,实现产业升级,发挥后发优势。总结和分析国外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借鉴在炼油产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安全风险防控和环保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重视问题导向思维,剖析突出问题成因。在实地调查、定量评价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当前我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面临的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出现无序发展、行业监管不力、安全环保约束加大、水资源制约现代煤化工发展等五大突出问题。
    立足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着眼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提出实现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有效推进炼油和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战略。①炼油产业。战略目标:到2020年,炼油总能力控制在8.0~8.5亿吨/年,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炼厂总能力约3800万吨/年,基地炼油能力全国占比超过30%,全面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试点智能工厂;到2030年,炼油总能力不超过9.0亿吨/年,全部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炼厂,基地炼油能力全国占比超过40%,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战略举措包括:控制炼油能力发展,有效降低产能过剩;加强炼油产业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完善原油资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加大基地化、园区化发展力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建设本质安全环保炼油企业;加快“智能工厂”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发展;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②煤化工产业。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路线完整、产品种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已建成的示范项目实现安全、环保、稳定运行,煤制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到2030年,建成高水平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战略举措包括:强化行业监管,做好升级示范;加强科学布局,量水严控产能;坚持科技引领,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健全标准化体系,推动产业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安全环保,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加强产业融合,促进煤化工与炼油化工协调发展。
    融合产业与区域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综合理论与实地调研,归纳梳理,形成结论。一是中国炼油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当前面临炼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监管不到位、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炼厂布局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安全环保存在风险等重大问题。二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存在工艺技术尚未成熟、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监管待加强、环保压力大等突出问题,产业发展受水资源、环保、碳排放等约束。三是根据炼油和煤化工聚集的17省(自治区、直辖市)协调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分析,浙江、广东、上海、北京、天津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区域的产业基础、环境支撑、资源保障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水平较好,应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产业发展;陕西、广西、辽宁、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山西、海南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新疆、甘肃、宁夏处于接近“不协调”发展状态,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布局要更为慎重,要充分考虑环境约束和水资源供给问题。
    本着“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站在国家角度、战略高度和产业视角,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推进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①加强产业发展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工业主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在战略和规划制定中的指导作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炼油产业,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控产能新布点,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化解产能过剩;对现代煤化工产业,建立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负责,环保、水利、财税、国土、金融等参加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做好产业升级示范。
    ②强化政府监管,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全面有效科学的监管体系,明晰监管部门职责,细化技术、环境、安全以及节地节能节水等市场准入标准,重点开展针对突出问题的专项督查行动,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③完善改革创新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促进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加快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核心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加快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将创新转化为发展动能。
    ④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现代煤化工的安全标准、环保标准和方法类标准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促进现代煤化工规范发展。
    ⑤加强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开展重大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研发,推进国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距离标准制定,推动区域定量风险评估、过程安全管理、安全水平量化评估等工作,全面提升安全水平。
    ⑥强化环境政策体系,从行业环境准入、环境标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绿色供给侧改革激励机制等方面,推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⑦落实“一带一路”有关政策,支持产业走出去。成立统筹管理部门,建设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信息互通与交流,支持企业与国外领先创新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企业深化工程、技术和装备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重点规划建设若干海外石化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
    ⑧开展有关后续研究。

信息来源: 
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