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产业布局和转移情况

    一、产业发展现状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统计,2012-2016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发展放缓。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均在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特别是2014年受中期原油价格暴跌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从前两年的11%和9%下跌到6%,2015年更是出现负增长,达到-7%,2016年缓慢回升至2%。
    除2013年外,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均同比下降。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跌1%,2013年实现近5年以来最高利润总额8610亿。2014-2016年,利润总额继续下跌之势,其中2015年跌幅最大为19%,2016年较为稳定。
    二、产业布局现状
    (一)主营业务收入分布
    总体看,2015年全国石油石化行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50.6%,其中山东和江苏分别占全国的20.7%和15.9%,辽宁、浙江和广东占全国比例均超过6%。
    从油气开采业看,2015年全国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分别占全国的31%、20.9%和20.2%;居前三位省市为陕西、新疆、黑龙江,分别占全国的14.9%、12.3%和11.8%。
    从石油炼制业看,2015年全国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东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43.6%、16.8%、14.8%和12.5%;居前两位省市为山东、辽宁,分别占全国的23.2%和11.1%。
    从有机原料业看,2015年全国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华东,占全国的71%;居前两位省市为江苏、山东,分别占全国的36.6%和19.1%。
    从合成材料业看,2015年全国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华东,占全国的71.5%;居前三位省市为山东、江苏、浙江,分别占全国的24.5%、22.8%和15.1%。
    (二)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
    1、炼油产业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适应进口原油加工的沿海炼油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粤桂琼三大地区,以及以原油资源为中心的内陆炼油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地区。
    中国工程院《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战略研究》课题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宁波/舟山、南京、茂名/湛江等地区,已形成聚集规模较大的炼油产业集群,集群优势明显。若在这些地区建设拓展石化产业基地,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的炼油产业集群效应,做强做优炼化产业。
    2、化工产业
    主要有机原料布局
    2016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2268万吨/年,产量达2149万吨,乙烯生产企业遍布国内19个省市,位于沿海省市的企业乙烯产量约占总量的60%左右,近年来西北地区的乙烯产量占比持续提升,2016年占20%左右。
    丙烯企业布局与乙烯类同,但分布省市更为广泛,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丙烯生产企业。2016年国内丙烯能力达3300万吨/年,产量为2560万吨,其中沿海省市的丙烯产量占比达63%,西北地区丙烯产量占比约为17%。
    2016年,国内PX产能1369万吨/年,产量达970万吨,PX的生产企业分布在12个省市,而沿海地区约占其总产量的90%。
    合成材料布局
    合成材料中合成树脂的企业布局最为广泛,按石化联合会统计,2016年全国合成树脂及共聚物产量达8227万吨,除西藏外,全国共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合成树脂生产企业。按中石化经研院统计口径,2016年国内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产能达7965万吨/年,产量为5727万吨,占石化联合会统计合成树脂产量的70%。其中西北地区合成树脂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1%。
    2016年国内合成纤维产能5823万吨/年,产量达4536万吨,虽然共有2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合成纤维的生产企业,但合成纤维的产能集中度远高于其他合成材料。其中浙江、江苏及福建三省的合纤产量即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
    2016年国内合成橡胶(六大胶种)产能583万吨/年,产量346万吨,合成橡胶生产企业分布在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东、山东、江苏及浙江省合成橡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
    三、产业转移现状和问题
    (一)石化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
    1、炼油产业
    2017年,全国炼油能力突破8.1亿吨/年。西南地区成品油缺口部分得到弥补,产业向沿海扩展的趋势依然存在。预计2020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达到约9.0亿吨/年。2020年前炼油新增产能均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环渤海、粤桂琼地区炼油产能占比将明显增长。
    2、化工产业
    2016-2020年,国内新增乙烯产能达820万吨/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沿海地区主要为石脑油制乙烯,西北地区主要为煤制乙烯。
    2016-2020年,国内新增PX产能达2224万吨/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石化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来源、市场、环境承载力、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等。
    从炼油和PX产业看,2020年前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源于其原料原油的来源主要依赖进口,同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是成品油和纺织品主要需求地,再则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岛屿受环境承载力影响相对较小。
    从乙烯产业看,2020年前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沿海地区的乙烯新增产能具有原油进口便利、靠近消费市场、受环境承载力影响相对较小等优势。西北地区的乙烯新增产能主要依靠廉价煤炭资源,但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离消费市场较远、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等约束。
    1、环境承载力因素
    据中国工程院《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战略研究》课题研究,环渤海湾的炼油聚集城市环境承载力超载率最高,长三角次之,粤桂琼环境承载力形势较好。
    2、劳动力成本因素
    据分析,劳动力成本非影响炼油、乙烯、PX产业转移主要因素。
    (三)存在的问题
    (1)未来几年,随着新建炼厂陆续投产,加剧东部沿海地区产能过剩。
    (2)2020年前国内新增PX产能超过2200万吨/年,将对现有产能造成较大冲击。
    四、相关政策建议
    炼油产业
    建议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炼油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合理设定投资准入、市场准入和贸易准入等条件。引导炼油产业向基地化、园区化发展。
    建设和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为炼油产业向海外转移提供支持。
    化工产业
    建议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化工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合理控制化工产能扩张节奏;加快强化安全、环保、能耗、水耗、质量等标准,用市场和法治两种手段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化工产业进入化工园区发展。

信息来源:政策研究所
2018-08-31